《微笑》康复全纪录-看看别人,想想自己
发布时间:2017-02-21来源:施雪蕙《微笑》
生病那几年,看完一本书都要很久,好像都无法集中精神。出院后,却变的异常爱看书。
回家后,看完的第一本书是《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》。这本书提到一个观点,说出了我的心声。病了七年,我到后期深深体会到,死亡并不可怕,死了就没感觉了,但是,要从尚有一丝气息到死亡中间,必须经历的过程,往往令人却步!像我们这一群人,一定都能够深确了解到何谓呼吸困难、呼吸衰竭……,如果,能够昏迷中死亡,那还算是很幸运了!
我也看了好几本同是罹患罕见疾病或是其它顽症的人所写的书,其中有一本《第三只脚》,让我体会很深。罹患罕见疾病的人,也许不会马上面对死亡的威胁,但是,我们却能够感觉到,身体的功能一点一点的消失,生命也一秒一秒的从我们的指间流逝掉!在接受这个事实之后,我们还能浪费时间吗?正如《第三只脚》的主角所言,即使在睡梦中,都在为第二天做准备。现在的我也是如此,晚上睡觉,是为了储备第二天的精力去做我要做的事! “我还能活多久?”,这是我们这群人共同的心声,也因此,我不会去讳言生死的问题。所以,我也看了几本关于生死这个课题的书籍,尤其是生死学大师──伊莉莎白.库伯勒.罗斯(Elisabeth Kuber-Ross)所写的书,令人省思!有一本《当绿叶缓缓落下》,里面有描诉一种心理状况──“预期性悲伤”,在最近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论点。前些日子,碰到几位病友,在看到我之后,都会问我两个问题。一是“手术会不会痛苦?”,二是“复健是不是很辛苦?”;有时还会问:「换单侧还是双侧?切直的还是横的?」。这些问题,我移植前,从来没想过,在我的观念里,既然要移植了,就交给医师吧!不用想那么多!何必给自己一种“预期性悲伤”的压力呢?
还有一本同样作者的《用心去活──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课》,也非常好!!浅显易懂。看完这本书,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:由于过去的痛,以及面对不可测的未来,都让我们产生“恐惧”。心存恐惧,对我们毫无帮助,唯有抛开恐惧,活在当下。用“爱”去对自己,对别人。用宽阔的心去面对一切,一切也都将日趋圆满!!
在张老师的专栏里,我读过一句话,写的非常的好──“因为不再忽视死亡,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。」”。尼采也有一句名言──“痛苦的人,没有悲观的权利”。
看看别人,想想自己。我们绝对不会是最不幸的那个人!有很多疾病是没有药医治的,连移植的机会都没有,而我们却还有移植的机会。移植前,面对是否移植的抉择和等待的煎熬,进而对手术的期待,其实,对于台大肺脏移植医疗团队的医术,是无庸置疑的,最大的问题,几乎都是取决于术后的复健,所以移植后的主角就是病人了!能够接受移植,我们已经比很多人幸运了,我们不仅要活出自己,还要延续我们胸膛里那位新肺的主人的生命力,是双重的人生!!我们能不努力?不用心的活下去吗?